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来源: | 作者:宋小东 | 发布时间: 2022-04-13 | 1162 次浏览 | 分享到:


走过了不同寻常的2020,迎来了富有挑战的202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尚处于科学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科普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指出,“各类学校及其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我校的科普活动是以开设科学课程的形式展现的,2020年秋期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每周又增加了一节科学课,可见校领导对科普教育的重视。我作为科普教育的践行者,深知肩上责任之重。在执教科学课的这三年里,我反复地钻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不同的材料,在科学课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为准绳,进而有效地提升着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科学课的时候,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需要学生后天的努力。例如,学生看见了一个事物,并不代表着他就发现了这个事物的基本规律,前者只需要眼睛就能看得到,而后者是需要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到。如阿基米德就是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法拉第从偏转的磁针上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牛顿在下落的苹果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他们都是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中有了重大发现,所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课堂中我会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质疑问难,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五年级《浮力》一课中,我会用“小魔术”导入新课的学习,先展示两个装有液体的透明水杯,分别为1号杯和2号杯,再展示一个新鲜的鸡蛋,同时让学生预测:鸡蛋如果投入到1号水杯中沉浮与否?同学们顿时像炸开了的锅似的,激情高涨,有预测沉的,有预测浮的。接着我会请一位同学把鸡蛋投入1号的水杯中,学生清楚的看到鸡蛋沉到了杯子底部。然后我把鸡蛋从1号水杯中取出并擦干,让学生再次预测:如果投入到2号水杯中沉浮与否?这次学生大多都预测是沉入水底。然后我又请一位学生把擦干的鸡蛋放入2号水杯中,这次学生惊讶的看到鸡蛋浮在2号水杯中。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1号杯中的液体是清水,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在水里;2号杯中的液体是盐水,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这时我会进而追问学生:看来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盐水使鸡蛋浮起来,那么一杯水中要加入多少盐,鸡蛋才会浮起来呢?从而让学生自主设计“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小组实验方案,然后就可以动手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们非常认真地一勺、一勺地数着往水杯中加盐,当他们看到盐加到预计的数量后,再经过搅拌,原来沉在水里的鸡蛋终于浮起来时,同学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学习科学的热情瞬间都被点燃起来了。

三、思维创造,促进个性发展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越有活力,越能丰富想象,就越能举一反三。思维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科学课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需要用智慧来拓展创新。例如,六年级《用纸造一座桥》的教学中,我不设置任何限制,让学生灵活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充分展开想象,进行一场坚固、美观的纸桥大赛。学生们兴致很高,他们奇思妙想的结果也让我大开眼界,有学生仅用一张纸做出了“最简单实用”的拱形桥;有学生用纸包住直尺做桥面,造出了“最有分量”的纸桥;还有的学生运用画笔在色彩上下功夫,出炉了“最美观”的纸桥。在这场纸桥的比赛和品评中,学生们都展示了多样的个性,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小学的科普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神秘多彩的世界,对大自然的疑问,对生活的改造,对生命的思考等。小学的科学课堂也将是充满新、奇、趣的课堂。其实小学阶段的每门学科都有相通之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使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