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情况
来源: | 作者:高宾 | 发布时间: 2022-04-20 | 1911 次浏览 | 分享到:


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实践证明,要做好教学工作,必须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着手。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等等。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就能够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除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情况外,还要重视研究班集体的发展情况、班干部状况等。具体方法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满爱心和信任

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教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做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要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教师总是以尊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即使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也难以熟悉自己的学生,更谈不上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因此,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融入学生,深入学生,开学初最多利用一大周时间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知道老师已经记住你了,老师是关注你的。

三、要善于观察

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通过言行必然要表现出他们的真实行为和思想。观察法是班主任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因此,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长时间的、不动声色的观察,并进行多方面的验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性地进行,切记主观臆断,以免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还要特别注意对特殊学生的观察,因为一个班总存在一些特殊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明确观察的具体目标。对成绩突然下降、情绪萎靡不振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特困生,要多给以厚爱;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更要加以特别观察,如,是因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还是过分自卑而表现出来的过分孤傲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四、要与学生交心

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要善于选择方式、技巧以及态度,因人而异并且营造恰当的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使他们无所顾虑地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帮助和教育。

五、书面材料分析法

学生的书面材料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力凭证。学生日常的作业与日记最能反映学生的情况,这些材料都是出自学生的手笔,一般都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材料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轨迹,可以较冷静、理智、客观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尽管是一名数学老师,没事的时候也可以翻翻孩子们的语文作业。尽管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较大,但也有共性方面。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过渡时期,可塑性大。教师可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说服和感化他们。研究学生的书面材料要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要认真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要争取班干部、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与家长联系是教师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家长联系,老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就不可忽视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时甚于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期正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要求上进,但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因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和真伪,甚至还可能沾染一些坏思想、坏习气。所以,我们就要向学生干部、家长、任课老师以及社会群众做调查了解,争取各方面的配合,找到恰当的教育学生的办法,以迅速有效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总之了解分析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及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什么教育。许多优秀老师工作的经验表明:了解、掌握、分析学生的方法和艺术,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前提。只有了解、分析并熟悉学生的全部情况,才能制定出对学生教育的计划,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共性,尤其要掌握、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这样在教育工作时才能明确目标,“对症下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