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来源: | 作者:夏丹 | 发布时间: 2022-04-08 | 777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最终也会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

我国当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如同古人所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要从小抓起。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倘若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规范性,在低年级开始,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果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有科学家说过,一个行为如果能坚持21天,就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那么就成为一种终生都很难改变的习惯。21天,90天,听起来觉得时间很久,其实用我们的星期和学期来算的话,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能坚持督促学生,那么一个好习惯可以在三个星期内养成。用一个学期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